APP
消息及时反馈,找工作速度更快
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小程序
找工作更方便
手机站
手机求职更方便

您当前所在位置:职场资讯 >新“技能”时代 要让人才看得到曙光

新“技能”时代 要让人才看得到曙光

发布时间:2018-09-14

来源:

      在振兴杯大赛焊工比赛的现场,一粒粒铁水珠与高温的焊机相碰撞,“呲”一声崩向四周,飞溅如焰火。这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焊工石磊心中最美的“花”。但这朵花美得就像曼陀罗,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上斑斑点点的疤痕,尤其是靠近胳肢窝内侧附近,都是石磊为了比赛在练习仰焊时,不小心被下落的铁水烫伤的痕迹。“当焊工,烧伤、烫伤都是家常便饭。”石磊不以为然。

  赛场外,石磊的技术指导陈国喜笑称,这些参加比赛的焊工都是在“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但同时,陈国喜也在担忧,正是因为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做焊工了,年轻的高技能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你了解技能人才的悲伤吗

  比赛的人潮散去,陈国喜、石磊和另一位参赛选手周庆在收拾此次比赛的工具打算用快递寄回上海。工具箱旁边一件灰色的工作服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工作服上大大小小的烫伤破洞不计其数,右边的衣袖上最为严重,大大小小的破洞旁边还残留有火焰灼烧过的黄色痕迹。

  焊工在工作时所面临的挑战不止烫伤这一件事。陈国喜坦言,一般35摄氏度的天气情况下,焊工的工作环境都在40多摄氏度,再加上焊接金属时,焊机就像身边的小火炉似的,更加“热的人受不了”。除此之外,焊接金属时产生的有害气体,长期下来,对焊工的身体多少会有不好的影响。

  “来修车的车主一般关注的是车是否修好,往往忽视了在后方辛苦维修的工人。”说起汽车装调工的工作,来自山东的参赛选手杨久鹏说道。现在在山东技师学院做教师的杨久鹏曾在不久前作了一次企业调查,他发现目前企业对于钣金喷漆的用工需求相对较大,但钣金喷漆工的工作却十分辛苦。“钣金工天天敲敲打打,长期下来手指的关节都会比平常人大一点,喷漆工长期打磨材料,手上的指纹都有可能被磨掉。”杨久鹏指着自己的手耐心地对记者讲解。

  各个工种的艰苦或许不止于此,但这种艰辛却“吓跑”了一部分技能人才。

  “老师,我不想干了。”杨久鹏所教的2016级的一名19岁的男生在企业实习一年多后,回来见到杨久鹏说了这句话。“未来谁当工匠?”看着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学生很多都不愿意做产业工人,杨久鹏嘴角露出一丝无奈的笑。

  “或许辛苦,但我们更加渴望被重视。”在杨久鹏看来,除去工作辛苦,技能工人这个职业也在社会上承担着很大的争议。选择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高考的“失败者”,成为一名“技工”是他们迫于无奈的选择,而且社会上仍然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装备、轻技工”这样“三重三轻”的现象。

  来自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参赛选手梁琪对这种现象感同身受。梁琪2010年大专毕业后进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根据分配做了钳工。工作的前4年,梁琪每天工作很忙,不定时需要加班,循环往复地做布置下来的任务。女朋友的父母对这个“未来女婿”所从事的“又苦又累”的工作总有点不满意。“也许是因为看不到未来吧。”梁琪回想起那些年的时光也很无可奈何。

  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有1.65亿人,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41%,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2016年年底我国人口总量约13.8亿,劳动年龄人口9.07亿,其中技能劳动者1.65亿人,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而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稀缺,其数量和质量离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尚有距离。

  改变正在发生

  近几年,我国关注技能人才的困境,并逐步作出改进和调整。

  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在阿布扎比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不仅获得了多项冠军,还把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主办权揽入怀中,2021年该项赛事将在上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申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陈述阶段,通过视频发表致辞并指出,世界技能大赛在中国举办,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同各国在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带动中国全国民众尤其是近两亿青少年关注、热爱、投身技能活动。

  杨久鹏依然清楚地记得,我国取得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主办权那一刻,“真是扬眉吐气呀!”杨久鹏坦言自己从这一刻才看到了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

  今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有关情况发布会。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表示,总体上讲,技术工人的待遇普遍需要提高,技术工人当中最需要提高的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当中最需要关注的是高技能领军人才。汤涛指出,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从而进一步激发技术工人骨干和中坚力量的活力,同时让更多的人愿意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

  梁琪就是受高技能领军人才影响的一员。2014年年底,梁琪看着一同进厂的伙伴孙新宇被集团中的“大国工匠”张学海选中做徒弟,带着心中的一点点不甘心,梁琪找到张学海,希望能从他这里学习更多的钳工技能和知识,成为像他这样的人。张学海看中这个年轻人想要学习的劲头,欣然应了下来。

  把师傅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梁琪更有干劲了。2015年开始,梁琪跟着师傅张学海参加了各种比赛。去年,梁琪和师傅参加了“振兴杯”比赛,并取得第17名的成绩。通过一次次的比赛竞技,梁琪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3年里,他一路过关斩将成为高级工,并正在向技师水平迈进。“不再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打酱油’的普通工人。”梁琪为自己通过比赛取得荣誉欣喜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向师傅继续请教努力提升自身技艺的决心。

  只有不忘初心,才看得到曙光

  虽然国家正在积极地为解决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困境作出各种努力,但在张学海看来,技能人才的曙光更加在于技能人才自身,“做技术就是要沉得住心,要把基础一步一步走扎实,少一步都不行。”张学海一直教育自己的徒弟谨记“严谨、细致、认真”六个大字。

  “练习和研究的步子不能停。”从事钳工行业二十余年,张学海从来没停下来自己对钳工技能的探索和练习。在他看来,钳工的手不能停,要持续练习才能形成一种“肌肉记忆”。如今,他仅凭一双眼睛、一把锉刀,平面加工就能精确到0.00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何为工匠?张学海认为,工匠就是要静心专注地做好每件事,想走捷径、怕吃苦是行不通的。

  杨久鹏的想法和张学海不谋而合。“现在的年轻人都想得到快回报。”在教学的过程中,杨久鹏每次教导学生,工人要有“匠心”,要一步一步认真琢磨钻研才能达到“大国工匠”水准的时候,学生总是不屑地认为杨久鹏在给他们“画大饼”。“饼是需要一口一口才能吃到肚子里的。”杨久鹏建议自己的学生回归初心,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新时代,对工人也有了新要求,张学海对此深有感触,他直言:在自己师傅那个年代,技能工人只要肯干肯吃苦就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技能工人要在自己所处专业上做的很强;而在当今这个时代,年轻的技能工人要朝着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方向迈进,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工厂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只有掌握多方面技能才能做到不被社会淘汰。”张学海坦言道。

  不管要求如何变化,坚持和专注的“匠心”要求是不变的。张学海每个周末都会叫徒弟和自己一起去工厂练习技术,从钻孔这件小事慢慢摸索,一点点调整打孔的精度,然后朝着最高的精度出发。“不仅对我参加比赛、而且对平时的工作也大有益处。”梁琪跟着张学海“打磨”了3年,他看到了成效。“我会跟着师傅继续练下去。”梁琪现在对未来信心满满。